涉密资质现场审查常丢分的地方(一)
涉密资质现场审查常丢分的地方
一、组织机构建设方面
保密组织机构建设,是开展保密工作的组织保证。保密组织不健全、不作为,必然导致单位保密工作一盘散沙。然而,有些单位并未引起重视。其原因首先是思想认识有误区,总觉得董事会、总经理办公会是企业实实在在的组织领导机构,保密工作领导小组(保密委员会)是个名义上的虚设机构,不起什么作用。其次是顾虑占用人力成本,经济上不划算。所以,有的单位为了应付达标,就下了个空头文件,给有关人员安上了保密的“头衔”,实际上人员和工作并不到位。
尤其是专职保密总监和相关专职保密管理人员都是有名无实。有的单位保密工作领导小组成立后连专门的例会都不开,有的开会也只是简单听听汇报过过场,并不具体研究工作、解决问题。由于领导的态度明显表现出漠不关心的样子,下面执行层也就觉得保密机构是虚设机构,没有领导权、号召力, 便在工作中表现为不负责、不到位、不落实。
不符合保密标准要求的具体表现如下:
(1)保密总监由担任其他职务的人员兼任,并非专职;
(2)保密工作办公室虚设,有的作为综合部门中的内设机构,并非同级职能部门;
(3)未配备专职保密管理人员;
(4)保密工作领导小组(保密委员会)未落实例会制度;
(5)保密工作领导小组(保密委员会)组长(主任)、保密总监、业务副总等保密管理人员职责不清、履职不到位;
(6)对本单位保密工作情况不熟悉、不掌握。
二、保密制度制定方面
保密制度具有规范性、稳定性、约束力,对保密工作健康运行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保障作用。但是,有的单位却不注意在制定制度上下功夫,工作中凭感觉办事,想怎么干就怎么干,不讲规矩,缺少章法。有的直接照抄照搬别人的制度,严重脱离本单位实际,工作中无法执行。
保密标准要求,制定保密制度要与日常管理制度相融合。保密制度与业务工作制度不能融合,保密工作的保障作用必然苍白无力。但是这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制度融合做不到位的原因,缺乏归口管理,主要是没有抓住本单位区别于其他单位的独特之处,没有梳理出日常管理制度的特点与保密标准的刚性要求和程序性特点的关系,导致定出来的制度“保密是保密,业务是业务”,形成“两张皮”现象。而深不进去、融不到位的根本原因,还是思想不重视,工作简单化、图省事。
这方面存在的问题多数表现为:
(1)保密制度照抄照搬,无针对性;
(2)制度不健全,可操作性不强;
(3)部分制度未在实际工作中执行;
(4)保密管理制度和日常管理制度未实现有机融合;
(5)无年度工作计划或工作总结;
(6)未建立保密工作责任制;
(7)奖惩激励制度不兑现、不落实。